首页
首页 > 快讯 > > 详情

福州首个红托竹荪智慧生产项目落地马尾琅岐

2023-02-08 08:59:09来源:福州日报

福州首个红托竹荪智慧生产项目落地马尾琅岐——


(资料图片)

“三跨”青年的“菌菇梦工场”

在返乡创业领域,有一类青年,我们戏称为“三跨”青年。

何为“三跨”?即“跨行业”“跨区域”“跨身份”。在马尾琅岐,就有这样一位“三跨”青年叶大宝,从贵州返乡创业,在马尾琅岐投建全市首个红托竹荪智慧生产基地,以“新农人”的身份在乡村闯出一片“新天地”。

叶大宝给红托竹荪浇水。记者 原浩 摄

大棚平地起

红托竹荪,头顶“黑帽”,身着“纱裙”,因其高价值,被称为“雪裙仙子”“菌中皇后”,备受市场喜爱,一公斤鲜品采购价达200元。

5年前,还在广东打拼的“80后”叶大宝只吃过竹荪,没种过;5年后,他包下家乡琅岐镇云龙村的百余亩地,建智慧大棚,专职种竹荪。

从服装业跨进农业,辗转广州、贵州凯里、福州多地,从投资者到“新农人”,这几年,叶大宝忙得脚不沾地,从零起步了解农业、菌类产业。2019年,他先在有着40多年人工栽培经验的贵州投资建厂,紧接着又把目光转向家乡。

“琅岐有大片土地,环境、气候条件都不错,为何舍近求远?”叶大宝是实打实的“行动派”,先往家里寄了袋菌种,让家人尝试在家门口试种。见效果不错,当机立断租了300亩地,进行露天栽培。然而因为台风影响,此次尝试损失惨重,但叶大宝并没有灰心。

“露天行不通,那就建大棚。既然要建,就建个大的。”2020年,叶大宝投资的福建好鲜荪农业科技公司在马尾正式成立。去年下半年,10多个智慧大棚拔地而起,红托竹荪陆续投产,“预计今年下半年,100个智慧大棚将全部建成投用。”叶大宝说。

科技来助力

脚踩雨靴,头戴头灯,叶大宝穿梭在一排排齐整的菇棚中,一边查看,一边指导工人浇灌。

智能化菇房内,光线昏暗,未硬化的地面撒满了石灰粉,三层菇架高高垒起。每层“菇床”平整开阔,已成型的“竹荪蛋”三两成群,大小不一。刚冒头的小点一个紧挨着一个,密密麻麻,身下洁白的菌丝在细软的土壤里若隐若现。

“立春后,菇房的管理重点在于病虫害防治,撒石灰粉、控制人员进出、定期查看等都是为了做好预防。”叶大宝停下脚步,将头灯聚焦于眼前的一小簇“竹荪蛋”,仔细观察其外观和长势。

“红托竹荪的性子很慢,在菌种培育阶段,大部分菌类仅需40天左右,红托竹荪却需要120天。”叶大宝说,栽培期间,红托竹荪对温湿度、光线的变化极为敏感,湿度必须保持在90%左右,这个过程的管护很关键。

目前,公司有专员负责提升竹荪的科技含量。“周年化稳定供货将是我们的优势。”公司技术负责人陈存勋说,自然条件下,夏季是旺季,但在智慧大棚中,可自动调温控湿,突破地域、环境局限,实现精准控制,不仅能实现量产,还更具市场竞争力。

此外,好鲜荪公司已与省农科院开展了长达2年多的合作,致力于菌种研发,目前已在基地小范围试种培养,计划将把红托竹荪菌种成品率提高至80%以上。“我们的目标之一,是让好鲜荪成为智慧科技农业领域的‘领头羊’。”叶大宝说。

开辟“新天地”

再过一两个月,首批红托竹荪将迎来采收期。除了叶大宝这样的“娘家人”,闻讯寻来的朴朴等电商平台也纷纷表示期待,计划将红托竹荪添加至商品目录中。而最让叶大宝感到意外的是一家预制菜企业也在其中。

同样位于马尾的预制菜企业海文铭,以生产冷冻佛跳墙为主,日产佛跳墙4万份,伴随产能快速扩张,对名贵菌类等原材料的需求也大增。到基地参访后,海文铭向叶大宝提出需求,“必须稳定供应”。

“一开始直接投资千万元建厂,就是希望能实现周年化生产和供应,待一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,基地将日产红托竹荪1000公斤。”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市场逐渐复苏,叶大宝更有干劲,竹荪系列衍生产品提上日程,如竹荪酒等也已开始研发,接下来还将拓展至护肤品、保健领域。

稳定生产,才能带来稳定收入。7日早上,记者见到云龙村村民叶华爱时,他正在基地里忙着清理路面卫生。今年65岁的他,在家门口实现“再就业”,日常管护厂房、维护环境,每月工资有五六千元。聊起未来期望,叶华爱笑着说,“我当然是希望基地做大做强,带动我们村发展得更好!”(记者 蓝瑜萍)

标签: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资源

课程

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