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首页 > 快讯 > > 详情

全球头条:工作一年后裸辞,外人只看到了洒脱,我只觉得残酷

2023-04-12 17:07:16来源:遇见小媛

在20多岁的年纪,活出了50多岁的状态,是一种怎样的感受?

大概就是别人熬夜加班,你却可以卧床追剧;


【资料图】

当他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时,你还能在家穿着睡衣躺平。

强烈的对比,把职场生活衬托得十分残酷,但世俗上的成功,却被大家定义为“只有通过上班来获得”,挺矛盾,也有些许道理。

但作为“Z时代”的年轻代表,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年,我便从公司裸辞,开始了一段看似自由,却十分艰难的路。

01

“你不上班,用什么养活自己?”

这是我裸辞后,身边很多朋友都很关心的问题,也是做出决定后要面对的现实:如果生存问题都无法保证,再伟大的壮举都只是扯淡。

作为有短暂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,我的打算是:“啃老本”+“开源节流”。

事实上,选择裸辞,说得好听点是大胆追梦,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对工资不满意。毕竟,在长沙这个网红城市,包容度很高,但工资水平是普遍偏低。

有时我也在想,是不是考虑到了大家的消费能力,长沙的房价才会在新一线城市中显得较低。

因此,回想起工作经历,选择辞职,确实要比继续耗下去强。

我的第一份工作,是一名房产经纪人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介。

入职后,只觉得身边的同事都年轻化,相处也甚是和谐。但这般融洽的背后,却也有“明争暗斗”的事情发生。

在实习期内,我成交了一套新房,本该有一笔佣金,却在经理的糊弄下,把这笔业绩划到了其他同事名下,当时她和我说的是:

“XX已经几个月没开单了,再没业绩她就要被辞退了。但她想把这行干好,这笔业绩你先给她吧!”

所以说,应届毕业生踩过的坑,都是单纯的善良种下的果,最后佣金我是没看到,还和经理闹掰了,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。

可见,有的人去上班是实现价值,而有的人上班则是渡劫。大概是给别人做嫁衣的这次经历,给我留下了阴影,我后面的两份工作是容不下一点沙子。

不是被上级PUA,就是看不惯老板加班还不给加班费,最后也是被“伤透了心”,才揣着间歇性工作得来的工资,果断裸辞,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。

02

朝九晚五的工作,是当下就业环境的一种奢侈,而自由职业,更是工作与否的第三选择。

有时,会碰到有人问:“你哪里来的勇气裸辞?”

我想说:“勇气?来自家人,也源于自己。”

父母从来都不会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,更不会过高期待我能出人头地,他们最希望的,大概就是我一生快乐,过好自己的人生。

作为家中独女,我从小就被家人捧在手心,印象中,我没被父母打过,最严重也不过批评教育一番。

有一次我告诉老爸:“以后我要多赚钱,养我们一家人!”

他笑着摆摆手说:“比起让你连轴转去工作,我更想让你开心。赚钱什么的,能养活自己就行,我们不用你管。”

随之而来的,便是我哈哈大笑的声音,为爸爸的肺腑之言,也为自己被“遗传”的佛系感到无奈。

自此,我也带着试探的语气问我爸:

“我想辞职,以后全职写作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原以为他会语重心长地劝我好好想想,但没想到他带着比我还激动的语气说:

“很好呀,这样的话,你还能在家工作,到时候就回家写,还能一家人在一起。”

听完后,我心下也没感到有多开心,只觉得果然是两代人。我只是说要辞职写作,也没说要回家养老呀!

用一句话形容就是:我想换个方式追梦,你却想让我回家造梦,果然天下父母都统一做到了“想让子女陪伴”。

而到目前为止,我也没告诉家人辞职的事,就是不想被他们喊回家。毕竟,不上班,不代表甘心当个“废物”,我更愿意向“斜杠青年”的方向努力。

之后在和爸爸沟通时,我都不曾主动向他提起要辞职的事。相反,还竭力告诉他,在现在的公司干得很开心,最后还不忘给他画饼:

“老板说,再过两个月就给我涨工资呢!等我出息了,到时候还要买房,接你入住!”

这个可能性很小,但在我爸面前说的时候,倒也不觉得脸红。他太了解我了,只敢在他面前“造次”、“吹牛”,这一点都不妨碍他配合我的“表演”。

现在看来,自己能瞒着家人裸辞,心大开明的家人,倒也出了一份力。

03

可裸辞后,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,不用打卡,不用加班,看上去比上班族要洒脱,可要面临的困境,也让人困扰。

最现实的问题就是:靠什么保证收入来源?

我的选择是“一直写”。

但写作能赚到钱,不代表就能像上班发工资那般,到点、按量、定时把钱打到银行账号,更多时候,收益还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。

好在那时还有一笔积蓄,足够我撑几个月,也就是这段时间,我不停地写,然后学习,这样才能投入到“把写作当职业”的状态中去。

可前期做好了心理准备,还是会被惨不忍睹的阅读量和收益给打击到。大家都说,万事开头难,可如果连开头这道坎都跨不过去,最后只能去寺庙求佛祖保佑。

写作低谷期,压力不亚于上班时的日夜颠倒:失眠,心悸,脱发,有时还会突然痛哭。

“这样的坚持有意义吗?”我暗暗问自己,但却给不了答案。

还是偶然间,在社交动态看到了一位网友的文案,心才开始沉下来。

他说:“每种生活都有你不得不面对的压力,都有你不得不承受的东西。如果你按照某些标准去生活,就永远是在套子里。”

看完后,突然就有了共鸣。

这位网友也是辞职后,在自己喜欢的地方,做着喜欢的事情。

我试着问他:该如何打破当下焦虑的壁垒?

他给出的回答是:“脱离任何标准,坦然活在当下,或许会更好。因为现在能活下去,以后也能。”

简短的一句话,让我对努力的方向清晰起来。

如果说,之前我还在为未来能否成功,感到迷茫,那现在,我只觉得做好手中事,解决当下的问题,才是突破口。

毕竟,没有一份世俗意义上的“工作”,会引来很多质疑的声音,这时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自证和自愈。

04

我们要努力,一直努力。

口号喊起来总是轻而易举,只有到了落地执行时,才觉得寸步难行。

眼看着之前工作存下的积蓄所剩无几,我不得不改变单一的写作方式。最初,我只是活跃在各个自媒体平台,运营账号。

随着行业的“寒冬”来临,收益和流量同时下滑,我开始投稿,一是为了多份收入,二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。

因为,自由写作久了,就像毫无章法的“废话文学”一样,没有营养,且消耗创作热情。

选择了全职写作,就要能在不同类型的写作间切换自如,这才是极具竞争力的能力。但像大家能猜到的那样,我的转型之路并不容易。

投稿这件事,对熟悉它的人来说,不费吹灰之力,但对换赛道的选手而言,要跨过“两座大山”:

忘掉过往的写作经验,保持空杯心态;接受无限次被拒稿的挫败,坚守初心。

况且大多人对写作谋生这件事,持怀疑态度,你要想走出一条路来,必然少不了冷眼与嘲讽。

所以,每一次拒稿后,即使会情绪低落,我依然只能告诉自己:“被拒绝也是一种反馈,只要比上一次有进步就行。”

这种屡投屡拒的经历,前期很受打击,但到后面,就是厚积薄发。自己在老师和文友的帮助下,开始过稿、上稿。

当初对“裸辞后养不活自己”的恐惧,也随之消散。

这些小小的喜悦,也让我更加相信:只要全力以赴,也有无限可能。怀着这份热爱,我又先后了解了网文写作,还有短篇故事的创作。

我想,当一个人取得阶段性的“胜利”时,想要去获得更多的决心,只会越来越坚定。

随之,我开始写网文和短篇故事,幸运的是,第一部网文很顺利地就签约了,遗憾的是数据惨淡,最后只能弃更。

而短篇故事,稿费最高,难度也最大,完结了两篇,均为签约。

结果差强人意,但与之前不同的是,我从未想过放弃,只是在复盘后,多看多拆多写,始终秉持着“学习与坚持”的态度,打算开辟新市场。

毕竟,自己坚定做出的选择,再难也得把这条路走完,不是吗?

05

值得一提的是,一个人裸辞后,如果不工作三个月,甚至更长时间,基本上“再重返职场”这条回头路,是很难在考虑范围之内的。

这就好比,你从舒适区跳到危险区一样,不甘冒险,也不愿打自己的脸。

我深深以为,辞职后有一年没工作,早已是另一种生活方式。倘若现在给我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,我依然会选择全职写作,而不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。

这样的想法,大概会被人喷几句,但来人间走一遭,不就是“你喷我几句,我回你几嘴”吗?

至少在不被理解的路上,你我都有梦想支撑,就是最大的幸运。而我也不再是刚毕业时的那个“傻姑娘”,谁说什么,就会信什么。

至少关于未来,自己总是一步步做计划,完成与否都是后话,先把目标定下来才最难得。

从运营自媒体账号,到投稿,再到写网文和短篇故事,每一个环节都还不够完美,这些瑕疵总需要不断精进,才能展现它该有的价值。

我只能用付费课程,弥补自身的不足,在各个老师的指导下,不断修正写作中存在的问题,这个过程也让我意识到:

裸辞不是“慢性自杀”,写作也不是“不务正业”,你相信什么,就会拥有什么。

我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
生活会充满各种变数,我不得而知写作值得坚持多久。但在没撞南墙前,我会去尝试更多未知的领域。

或是去写散文,去写诗歌,亦或是去写严肃文学,给一些文学杂志投稿,这都在我的规划之内。

圆梦的时间纵然很长,但此刻有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,写作是如此,生活亦是如此。

后记

回望这一年以来裸辞后的经历,有过挣扎,想要放弃,开心过,痛哭过,挺感慨的,也挺委屈的。

世界过于喧嚣,身边各种声音都有,仔细想想,我也不过才20多岁,会被外界影响,也会在迷失中动摇初心。

想起那天,有位写网文的姐姐和我聊天,她说:“你年纪虽小,但看事挺清醒的。”

我清醒吗?有点儿,但不多。可能大家能通过文字获得某种认知,但真正了解一个人,很难。

就像自己裸辞后,会很丧,但并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写作中去。可能,这就是写作最吸引我的地方,能够治愈别人,也能治愈自己。

现在看来,裸辞又有什么好怕的呢?都是一种选择,只有原地徘徊,才让人痛苦。

如果此刻你觉得工作让人身心俱疲,不妨多出去走走,放空自己。只有整理好情绪,才能更好出发。

你觉得对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标签: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资源

课程

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